欢迎访问《SCHNIE:openWD》。
一路上很幸运。我们在探索表达方式的路上,遇到了很多伙伴,也获得了很多的帮助:这不仅限于文章插图、页面表现上。我们在原网站的基础上,进行了如下大量的改进:
1.更精简的导航栏,我们将主体内容放入“世界”板块,其包含时间线、核心设计、核心角色;
2.更直观的“目录”页面,按照不同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合集;
3.更精致的阅读体验,如顶部进度条、链接变色、文末标记、推荐文章、标签云、网页自动保存上次阅读进度等;
4.我们引入了“协作者”、“第九边缘发行计划”等概念,并设计了“第九边缘发行计划”相关的动态、静态logo和说明。
直到今天,我们才认为schnie是“初步完整的”:从它不再仅有零散的故事条目,而是具备一个完备的故事体系开始、从它不再是“个人作品展示集”,而是一个开放的、交互的世界开始、从我们正式赋予它一个logo符号、一个名称开始。
PART1:我
我一直很喜欢一句话,“达到平衡的上一步是打破平衡。”这是我刚迈入大学生涯时,从一门选修课上获得的“指引”。我喜欢这句话,不仅是因为它蕴含“封闭成环”这一看似很酷的哲理,更是因为它一直是我不愿认同暂时的“完美”的理由。
在大学前期,我也曾在第三方平台上做过网站,自我沉迷于模块化的拖拽设计、较为松散的故事体系里。我从不担心我的“努力”会功亏一篑:我只要一直依附这样一个平台,便能一直零成本地展示“个人世界”,而不需要任何改变。
偶然间,我点开了大学同学的个人博客。其中的美感对我一直以来的“坚持”造成了很大的冲击。独立的域名、无限制的文章数量、高度自由的JS/API使用,令我意识到我一直以来的坚持很多余——因为我看到了更多的可能,看到了更值得选择的方式。
那一段时间,我一直沉迷于个人博客的建设中,从第一行命令开始,到各种附件的叠加,在较多专业知识的加持下,我仅用了三天时间,就建立出了第一个“个人网站”(blog.sch-nie.com)。
这是新的一个平衡,但也仅限于各种已有“建站攻略”的堆砌。直到网页的响应速度越来越慢,我逐渐意识到:或许,我可以按照自己的“审美”而建立独立于生活的“世界观”网站?
PART2:“我们”
在建站期间,我一直用“我们”自居。
我对抱有疑问的探索者解释为“不同时期的我”。
也确实如此。即便我总是热衷于分享各种世界观设定,但或许是它过于宏大而显得虚无,并没有超过一个同行者对其表现出明显的兴趣,或有兴趣的同时被阅读水平、认知水平所约束——最终,能完整阅读我的故事的,也只有“我们”。
所幸,我在假期中无意接触的“OC”(original character)概念,为世界体系注入了新的生命感。
正如我在网站中所描述的,这是“年幼时理想的你自己,愿你们能够成为彼此最闪烁的星星”——或许我创造的世界观的一切,都是为了营造能让过去的“我”,感到十分幸福的星空。
就这样,我尝试描述具体的故事,也尝试为“我”塑造更具有温度的设计。但“独白”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。受个人性格的影响,我笔下的角色一直没有具体的进展,也缺乏一种能让我喜爱的“感觉”。我说不清那是什么,也可能是因为我一直沉浸在抽象的世界里,而失去了对“美”的直观感知。
我尝试着和有相似喜好的同行者交流对世界设计的看法(或者是“不经意间”请求他们看我的故事)。我也因此见识了更广阔的“显化美学”——人物立绘。这是在我现实而闭塞世界中,从未出现过的事物,也是使我能够分清“向内看”与“自我封闭”的区别的拼图。
我为“我”带来的新的感受,而oc的出现、显化的美学设计也为我的世界体系注入了新的主题和力量。但受限于诸多因素,并没有同行者愿意成为我的协作者,“我们”也仍然唯一。
PART3:我们
再一次地,目睹新的平衡出现。
就在前段日子,在网站的第一版正式推出之后,我在网上冲浪时遇到了一位大学同学、一位画师。
即便在最开始,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与先前的同行者有什么不同,但在后来的交流中,我发现了我们之间的相似之处——理性、平和。我们在闲暇之余交流了很多,我也进一步认识到了或许我应该动起来,真正地亲手打破旧的平衡——内敛自守的风格,即是保护,也是锁链。
在大学同学对“线下朋友”的看法、在画师朋友的“无偿”的“催促”下,我们为第九边缘SCHNIE设计了独一无二的logo与概念——并将其命名为“第九边缘发行计划”。
我们寻求新的协作者 ,也期待着不同的色彩,能够碰撞出不一样的绚梦。我们希望这样一种开放而正式的邀请,希望这样一种显化直观的logo设计,能够带来新的相逢。
PART4:结尾
希望您能够喜欢我们新的设计与故事。
网站地址:world.sch-nie.com。(或点击下方阅读全文)
或许,您是我们预期之内的同行者:那么请您按照网站上的指引,与我们一同建立第九边缘:开放世界。